谢英俊谈农村建房:现实、观念与策略
2017.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案稿件 (900字以内)
農村建房涉及幾個重點:數量龐大,是生產行為而非消費行為,專業者只能有限的介入,必須是可持續建築。
數量龐大,關係到70%人類居所的課題:中國大陸農村每年要蓋800-1000萬套房子,全世界開發中及未開發國家和地區的情況類似,幾乎所有的人都放棄傳統追求現在化的生活方式及建築,但如何跨過這門檻?使用現代化,工業化,甚至數碼技術,互聯網,物聯網都是必須考慮的手段。
農村如此龐大的建造,對使用者來講,不可能只是單純的消費行為,而是高產值的生產行為。所以專業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作有限的介入,讓使用者有發揮他們創造力和勞動力的空間,使用者成為另一個主體。
這種專業者和使用者互為主體的關係,專業者建構的房屋體系須具備兩個核心作為,其一為開放體系,另一為簡單技術。開放體系能讓傳統的工藝、生活經驗、當地的建材結合進來,同時因應經濟及社會條件的改變能靈活調整。簡單技術讓居民能參與,農村互相幫忙協力建房的優良傳統才能保存。簡單技術不僅是施工工藝,還涉及材料的生產,設計及管理溝通的簡單化,這些都有利於合作建房以及合作經濟的操作,有利於地域性和社區產業的發展。
既然農村建房涉及如此龐大數量的建造,它必然要採用可持續建築的理念和作為,可持續建築不僅要符合綠建築的技術要求,更要能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一併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