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期间,朱德在此指挥了一场战役,所在地是山西南部,临汾安泽李垣村,当时住在一个窑洞里,这便是朱德路居的出处。


如何运用本地的材料,以本地的匠人,盖一座乡野味的土房子,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
除了轻钢,所有材料,皆来自于这片土地。
一 立架

迎着朝阳第一缕阳光,架子被工人推着立了起来。






藕不过桥,竹不过沟。
二 屋顶



木材与钢,实乃良配。



像不像大鹏展翅,这是刨花望板铺好的模样。




白灰的优点,是上千年都坏不了。





瓦是灰瓦,层层叠叠。

勾缝尤为重要

诗经上说,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简称斯飞,就是飞檐了。

屋顶大功告成,一片瓦的世界。
三 砖墙


这批青砖,在本地砖厂躺了四五年,无人问津,经过数年风吹日晒,火气消退,剩下的是温润。


北方来说,山西的匠人,最擅长用砖。君不见那些晋商大院,经历数百年沧桑风雨,至今屹立不倒,真不是当世这些70年年限的建筑可比的。

四 土墙


有筋钢网木龙骨的优点



一边填土,另一边做钢网骨架,两不耽误。


三个女人如燕子衔泥一般



抹墙的黄泥,和麦壳搅拌。

内有钢骨,表皮却是柔软。




很好吃的样子

天空湛蓝湛蓝的,像极了那时的天空。
五 火炕 

清晨的阳光透天窗,打在室内土墙上,下方是火炕的入口。

日本保留了榻榻米,韩国保留了火炕,我们睡席梦思,把骨架都睡散架了。

是时候保留一些老祖宗的智慧之火了。

六 土木砖瓦石 

就像那风,走了八万里。

不问归期


土墙与屋顶的衔接,抹一个弧面。

山墙



室内二次细粉,墙面用的是白灰,白能生色啊。
七 灯亮了

灯亮了

内心还是挺激动的

在轻钢里,放上一根根灯条。


灯笼来自朱德老家,照在土墙上,出现了非同一般的质感。


千年暗室,一灯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