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建筑致力于台湾公共建筑、九二一、八八风灾灾后重建。不同于印象中的事务所,常民在面对建筑空间的态度时,秉持着「可持续」的理念,希望透过使用者与设计结合的方式来产生新的可能性。
每年,常民团队都会带领实习生一同走访过去的案子,在记录这些作品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性」的建筑经过时间与居民自发性的参与,所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结果。

/行程亮点/
• 在云雾缭绕的大武山下,来场传统客家八音的音乐飨宴—— 美浓客家文物馆
美浓客家文物馆
/在云雾缭绕的大武山下 来场传统客家八音的音乐飨宴/

(摄影 / 徐立颖)
「远方的山脉上覆盖着一层层白色水气,衬托出坐落于山脚下的文物馆。」到这里的第一眼就被眼前的景给吸引,不得不佩服这块基地与建筑之间的和谐氛围。

美浓客家文物馆引借美浓当地既有的合院、菸楼、猪圈、骑楼门廊等元素,再予以转化、延伸,让其融于当下的时空中。走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内部利用动线的转折间中环来形成空间中环绕合院中庭的主动线与不时出现向外延伸令人惊喜的小框景。

在绕着合院参观的同时,中庭广场正上演着客家八音的演奏,传统音色回绕在合院中,让正在游走的我们有种置身于客家聚落的感受。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设计年份: 2010 年
/漫游在巨大的伞架下 阅读南台湾丰富的客家文化/

(摄影 / 邓宇皓)
跟着大家的脚步,穿过隐藏在建筑间的入口,进入仿佛侏罗纪的大伞架底下。眼前生长茂密的植栽墙围绕着中央的喷水池,在南台湾炎热的太阳下提供了一个适合的停留空间。

据清初年间记载「阿猴林大树蔽天」、「行数日不见日色」,当年的客家人来到六堆时,雨林茂密广阔,巨大的伞架林立,所以在设计上希望能以伞架重现雨林区的树冠层,各式热带植物攀附建筑物营造阴凉舒适的环境。

伞下空间则采取松散无为的设计态度,降低伞下建筑物的主体性,并采用可拆卸重复组装与更替的方式,保留建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设计年份 : 2010 年
/在屋前席地而坐 一起到凉棚下聊聊天/

(摄影 / 徐立颖)
结束了一整天的行程,晚上将在礼纳里部落睡一晚。在凉棚下脱去鞋子,赤脚踩在冰凉的石板上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大家陆续聚集在屋前凉棚下,席地而坐、围成一圈,聊着一天下来所发生的各种琐事与观察。听着佳华分享八八风灾后礼纳里部落的重建过程,了解到在设计的时候不断思考「可持续性」在建筑上的实践。

虽然看着一开始落成的照片很难让人相信所谓可持续性在未来是否真的能被看见,但经过这次的回访真的深刻体会到当地居民自主性在原设计上的展现。
一早漫步在部落中可以发现,像是前凉棚、后凉棚、二楼平台及虎窗这些在设计初期考虑到未来居民使用上的弹性而保留下的增建空间,在时间与居民自组性的发展下,产生了许多令人出乎意料的结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家家户户都将自家前凉棚外推,形成我们昨晚聊天所在的大凉棚空间,并加入各家需求,创造出丰富又多元的部落样貌,让人不禁期待着下次的回访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新风貌。

住宿推薦:好茶怀旧栈
营业电话:0972-928518(太阳公主)
地址:屏东县雾台乡好茶村古茶柏安街20巷10号 (位于礼纳里部落,距离原住民文化园区3分钟车程。)
https://www.facebook.com/kocapongane/
来吉部落得恩亚纳
设计年份 : 2015 年
/来家里吃顿饭 一同走访以主人身高量身打造的厨房/

「进来! 进来! 午餐很快就好了! 」

在我们用餐的同时,民宿主人很自豪地说起有关自己房子的故事,说着当初是如何参与盖房子的过程,自己将自己家盖起来,更说到这几年透过自己的力量将家里打造成理想中的样子。

这些都是居民靠着自己的力量改造出来的,主人还很高兴的跑去站在刚才通过的的那扇门旁边,说着这是根据他的身高所量身打造的。
住宿推薦:来吉德恩亚纳社区接待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5227470642045/
https://goo.gl/maps/G9R4tNfuYuVtJTjb9
日月潭伊达邵部落
设计年份: 2000 年
/围着火堆谈理想体验简单部落生活的魅力/

在旅行的最后,我们回到常民最一开始发迹的地方,也是现在常民台湾设计部工作站的所在地——日月潭伊达邵。建筑师照往常在帐棚下升起了火,大家围坐在烤火旁边谈着旅途中的林林总总。

「火」有种神奇的力量,使人凝聚。大家在火堆旁渐渐地放下一切,谈起未来,谈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