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建筑的道与路」其实目的就在讨论两位面对建筑的理念,以及各自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径。如何将两位建筑师并置在一起思考?能否在一起思考?以及将两位并置思考又代表着何种意义?
有鉴于此刻台湾的建筑执业环境,已有为数众多且形式多元的各类工作团队正面对着各自不同的现实条件和工作目标,各自积累实务及团队经营的相关经验,我们正尝试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开启业内工作者们之间的交流并一同讨论台湾建筑执业环境的未来及可能性。
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在有限的经费上做最高效的运用,任何的投入必须有助于愿景规划也就是“客家当代艺术中心”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原建物屋顶上加盖漂浮空中无柱开阔的展览馆,结构与原有建筑脱离,即便现有建筑拆除也无碍。在建筑周边增设半户外开敞篷架,让市民能驻足休憩,还能办各种活动,消除现有建筑跟市民的隔阂。
感谢《艺术很有事》团队以近半年的时间,拍摄谢英俊建筑师和常民建筑团队在邵族的工作日常、赴台东轻钢架造屋、重返阿里山得恩亚纳部落,凝结成这一部难得的影片。看似是常民的日常,也是常民的不平常。
为了能让党群服务中心既能保持传统江西建筑的风貌,又能展现出新农村的精神面貌,常民设计团队从设计之初就寻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发现江西的传统建筑就类型学来说,丰富且多元:从“天井马头墙”,“徽派”,“歇山式的草林民居”到“客家围屋”,很难定义“江西风格”究竟为何。但是以木结构为框架的独特建筑体系世世代代沿袭使用至今。
每年,常民团队都会带领实习生一同走访过去的案子,在记录这些作品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性」的建筑经过时间与居民自发性的参与,所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结果。
常民钢构撑起了一把结构安全牢靠的伞,居民们建造起了遮风避雨温暖的家。时至今日,这个家尽管不是大众眼里的完工状态,但它对于居住在此的人们来说,就是完整的生活。
此次,谢英俊建筑师将升起炉火,分享他从设计操作及语言的运用,在住居开放系统上的具体实践;并同时邀请致力于开放建筑研究与教育的王明蘅教授一同来「评图」,针对开放建筑系统在当前的时空背景下,理论基础及实际执行间,还有什么可以互相辅佐论证之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未尽之事?
我强调实作体验,这是情境式或说是沉浸式体验,这是建筑教育很重要的一环。我常常讲要先有盖过房子的体验,再来学建筑,这是最有效的。……虽然以实作为主,最终还是要回到虚拟抽象的设计操作,这里就得搭配理论和方法学的探讨……
提供青年们一个更为弹性的住宅空间,不再被制式的框架所束缚,随着人生的前进,自由的在这个基础上调适、改造与更新。